科技的飞速发展很多时候我们是看不到的,有些技术在多年以前就已经开发出来,但人们的思想以及现实生活的落后逐渐的将一些出色的技术湮没。随着现实条件的成熟,一些好的技术才会重新获得新生。NFC就是一个被遗忘在角落而又重新被拾起的例子。老极客们应该都比较了解NFC技术,不过对于大多数普通用户来讲,这似乎是一个新鲜超前的玩意。接下来我就来为大家解读一下究竟什么是NFC,作为同样以传输为主的一项技术,它与蓝牙、红外又有什么差异。
比蓝牙更安全比红外更快 解读NFC原理
近两年之所以NFC被人们逐渐的接受,而且开始较为频繁的使用,这与手机制造商是不分不开的。自去年起,已经有不少厂商都开始在智能手机中加入NFC功能,大家也都逐渐的知道,原来还有比蓝牙、红外传输更快的一项技术。当移动购物、移动支付逐渐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习惯后,手机制造商、银行、公交、运营商等这些社会职能机构被调动了起来。因此当前的智能手机定义中又多了一个名词:移动支付。正如我们近期做的一个实际测试《多机型多场景实测 解读手机NFC一卡通》。
首先来说说什么是NFC吧。来自维基百科较为权威的解释,NFC英文全称Near Field Communication,即近距离无线通信。2003年由飞利浦公司发起,诺基亚、索尼等著名厂商联合主推的一项无线技术。此后由多家公司、大学和用户共同成立了泛欧联盟,旨在开发NFC的开放式架构,并推动其在手机中的应用。NFC由非接触式射频识别(RFID)及互联互通技术整合演变而来,在单一芯片上结合感应式读卡器、感应式卡片和点对点的功能,能在短距离内与兼容设备进行识别和数据交换。这项技术最初只是RFID技术和网络技术的简单合并,现在已经演变成一种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,发展态势相当迅速。
虽然可以当做是射频识别技术的一个变种,不过与射频识别不同的是,NFC具有双向连接和识别的特点,工作于13.56MHz频率范围,作用距离10厘米左右。NFC技术在ISO 18092、ECMA 340和ETSI TS 102 190框架下推动标准化,同时也兼容应用广泛的ISO 14443 Type-A、B以及Felica标准非接触式智能卡的基础架构。
NFC主动及被动模式数据交换简图(图片来自cnx-software)
支持NFC的设备可以在主动或被动模式下交换数据。在被动模式下,启动NFC通信的设备,也称为NFC发起设备(主设备),在整个通信过程中提供射频场(RF-field)。它可以选择106kbps、212kbps或424kbps其中一种传输速度,将数据发送到另一台设备。另一台设备称为NFC目标设备(从设备),不必产生射频场,而使用负载调制(load modulation)技术,即可以相同的速度将数据传回发起设备。此通信机制与基于ISO14443A、MIFARE和FeliCa的非接触式智能卡兼容,因此,NFC发起设备在被动模式下,可以用相同的连接和初始化过程检测非接触式智能卡或NFC目标设备,并与之建立联系。
推荐经销商